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坠星瀚玥 2024-12-29 娱乐看点 16 次浏览 0个评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基

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

精彩纷呈的一周刚刚过去,共和国武装力量下一代海空尖端装备,突然间以最为集中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给全世界最强烈的震撼,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这个“圣诞树”已经迭代到遭不住的地步了

“真正的银河战舰”: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

“这是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能力和认知,做出的一点探索和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海峰

“这是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能力和认知,做出的一点探索和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海峰

故事自然要从最早出现的最强震撼说起。这个“两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要聊起来可谓千头万绪,似乎从哪一点都可以切入展开,但笔者还是想从那架伴飞“银杏叶”的“牛夫人”——歼20S说起。毕竟,那是一架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空军,都足堪担当“头等主力”的先进机型。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展开全文

特别是换了新型发动机之后

本届珠海航展上,官方对歼20S的介绍如下:“它不仅拥有优异的中远程制空作战能力和对地、对海精确打击能力,还具有突出的态势感知、电子干扰和战术指挥控制能力,以及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能力”。相信大家都会认可,以上几句话也完全适合用于形容“银杏叶”和它的北方兄弟。而其中的“电子干扰能力”,堪称从歼20S通往新一代飞机之路上,与“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能力”同等重要,却总被人忽略的一环。

随着装备建设水平和训练标准的提升,以“擎电”电子战演练融入空军实战化训练“五大品牌”为标志,我军在五代机与电子战飞机配合使用领域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这一曾经在演习场上无往而不利的“强强联合”,仍有一些空子可钻;特别是对抗双方都有远程空空导弹的情况下,目标巨大、飞行迟缓的运9平台电子战飞机的前出阵位被严重压缩,导致其掩护范围大为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五代机的战术应用。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尽管美军频繁展示AIM-174B超远程空空导弹略显刻意,但这款“空射标准6”的确对我军大型机形成了新的威胁。

另一方面,近期加入“擎电”的歼16D展现出了电子战“险中求胜”的另一面:凭借远胜于运9平台电子战飞机的机动能力,歼16D在掩护阵位选择上更为灵活,面对敌反制手段时的后手也更多。在几次典型对抗中,处于数量劣势的歼16D与被掩护机灵活组合,虽然付出了一定“损失”,但基本确保了打击机群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能够与五代机协同运动的电子战机有如此效果,那么能否让五代机、乃至下一代飞机自身也成为一架强大的电子战机——美国在发展F-35时曾经寄予的这个梦想,也成为我军对新一代空中平台的期许之一。

因此,作为重要的技术过渡,歼20S的开发过程不仅为歼20A积累了经验,更是由此确定了哪些新功能是无法通过继续改进歼20,只能靠下一代飞机实现的。

要想让“突出的态势感知、电子干扰和战术指挥控制能力”更为显著,甚至成为新机区分于五代机的重要特征,那么必然需要新机如同大型特种机一般,将相当部分的空间和重量留给相应的任务设备(对设备集成度要求更高)。再加上远胜于歼20的武器携带量,特别是不适合无人机部分携带的大型载荷,意味着新一代空中平台的有人机部分必然体积庞大,越来越像“飞行的战舰”。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战术飞机上(除米格-31/苏-34之外)极其少见的小车式主起落架,说明了新机的“吨位”相当可观。既要采用具备全向隐身特性的无尾布局,又要让这个“大块头”维持仍堪称灵活的机动性,对“飞控仙人”们的要求比歼20时代更进一步。

犹记得十年前歼20的2011号原型机亮相时,其耳目一新的银色涂装,被网友们誉为“银河战舰”。而当一架飞机具备完善的态势感知与信息整合能力、足以单机形成多种对抗手段的电子战能力、涵盖远中近程的打击武器、还能够控制其他飞行器为之提供更强大的态势感知/打击范围时,“银河战舰”更为名副其实——现代化战舰的核心能力,不也正是如此吗?

“它不是战斗机、不是轰炸机、不是战轰机、它是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叫它‘空中驱逐舰’或者‘空中巡洋舰’也许更准确些……用海军概念去理解他们的下一代空中系统会更好”——可见还是有反应足够快的洋人的

所以如果以战舰的标准观之,正如当代新型战舰很少有哪艘会强求40节以上的高航速那样,作为一艘“空中驱逐舰”,新机对动力系统的要求,也将迥异于歼20及其之前的历代战机。而在理解这一点之前,出于习惯使然,每次看到一款国产新机试飞的画面,第一反应总要看看它的发动机是什么,结果新机独特的并排三发布局和喷管/后体一体化设计,倒是让人对具体型号“难得糊涂”了。

不过,从《航空学报》刊载611所总师王海峰谈及新机与发动机协同设计对动力系统的要求,仍可得出结论,实现前文描述标准的新机在传统双发构型下,若采用四代小涵道比发动机改型,虽可满足超声速推力与发电功率指标,但航程无法达标;若采用三代中涵道比发动机改型,则得到一架缩小版高速B-21——亦即2010年前后空军设想的“隐攻”或“远攻”方案。显然,它们均不是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有人机部分的理想选择。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对机务工作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并排三发布局对于部队的日常使用维护是一个巨大挑战。但在满足要求的新发出现之前,撑住“不可能三角”的三个顶点只此一途

记得十几年前笔者这一代学习航空发动机专业的本科生入学时,当时的梦想还是尽可能提升推重比,保证可靠性,早日甩掉俄发这根拐杖,为一颗更强大的“中国心”奋斗。梦想之路虽然漫长,但一代代人的坚持,终于让我们看到了涡扇15装在歼20A/S上。

然而今天,新发的目标在我们这代人看来,已然有些“反常识”:“保持适当的机动性,但优先确保飞机藏得更好、飞得更远、装得更多、开得更稳,不要太在乎起飞推重比”——至少机体平台的小车式主起落架和并列双座布局,确实也在提醒航发方面:主机所都没那么在乎减重减阻了!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这部分内容已经足够清晰明确,节选自2024年1月19日《航空学报》网络出版论文——王海峰:《高性能战斗机与发动机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航发领域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局面,导致过去一代代航发人为提高每一千克力的推力夙兴夜寐,为解答用户对交付产品的每一项质疑殚精竭虑,很难有余暇关注思考下一代战机发动机该向何处去。而今好不容易缩短了差距,又要紧跟“空中战舰化”的作战平台走上从“个别指标为王”到“实现任务优先”的发展新路,航发人的新征程仍将是一番披荆斩棘。

言归正传,作为“银河战舰”的“编队属舰”,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的无人部分同样值得笔墨伺候。

《航空学报》今年刊载的王海峰总师另一篇论文《高性能协同作战无人机的发展与思考》,就重点解答了这种先进无人机需要与有人机通盘考量的问题,例如:“以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为目标对机上设备和地面保障设备进行自顶而下的统型设计,减少保障资源规模。机上设备组件的通用化设计,使得备件可在不同机型间进行互换或兼容”。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节选自2024年3月13日《航空学报》网络出版论文——王海峰:《高性能协同作战无人机的发展与思考》

以上内容从系统内部的通用保障、面对强敌如何完成任务的两个方面,解答了为什么我们的“强军僚机”是从一开始就迥异于强敌“忠诚僚机”概念的高端机种。通过省略飞行员及其配套系统在空战中彻底实现无忧虑机动、免除人为错误对完成任务的影响,这是“强军僚机”最为核心的优势,而像压榨配置这等“为了廉价而廉价”的做法,则不应成为研制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有了这一核心原则,在中国航空工业两大歼击机研发基地,其实都有从本世纪初开始积累的,足以化身“强军僚机”的技术基础:既有2006年首次亮相珠海航展的“暗剑”高机动性无人机,以及针对美国罗克韦尔公司HiMAT高机动性遥控飞行器的研究;也有第五代轻型歼击机方案竞争中,采用单发布局,类似俄罗斯苏-75“绝杀”的无鸭翼无平尾穿透打击构型……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在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的验证机阶段,使用成熟型号上五花八门的部件很常见

因此,在两大歼击机研发基地既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的相应指标,各自拿出满足系统不同方面要求的多型“强军僚机”,率先投入验证试飞也是应有之义,通过它们与现有五代机的配合验证成果,反过来改进完善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考虑到这个系统的优劣更多体现在“电子决胜”而非“比拼机魂”,如果一切顺利,看似空前庞杂的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已经落后、可以展示”的日子,未必要等到国庆80周年。

俗话说得好,“科研单位只负责把型号定型就好了,但作战部队考虑的事情就多了”。虽然论文中已经设想了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如何实现多机型同场部署、协同机动转场、敏捷保障等环节,但已被近年来以“三剑客”为代表的新机型“塞撑了”的空军部队,对于这个有些科幻的未来仍然只敢谨慎乐观。

反而是不断发展的舰载机部队天生的“合成化”属性,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多合一”的理念。而海空军各自对未来空中作战理念的交流碰撞,或许还会使得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的“科技树”出现交叉融合的情况,与有人机系统配合最好的无人机,也许未必是当初的“原配”。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规模空前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值得海军为之投资一套与其持续部署能力相匹配、能与现有的舰载机协同作战的舰载机系统 微博@大包CG

“顾虑与认可结为兄弟”:076型两栖攻击舰

“我们通过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断交流充分释放各方顾虑,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获得认可。”——中船集团708所两栖战舰总体主任设计师 牟立伟

“我们通过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断交流充分释放各方顾虑,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获得认可。”——中船集团708所两栖战舰总体主任设计师 牟立伟

作为本周三大军工项目中唯一对外报道的重点工程——排水量“四万余吨”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的下水命名仪式,其公开信息量最为丰富。

颇为突兀的舷号“51”,除了让人笑谈“是不是先定的舷号再选择身份证开头是51的省命名”之外,更多地让人意识到076的与众不同——强如055,也没有选择与052D使用不同的舷号号段。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感谢阿怡在上周的军评中写了076,本期军评只需稍许查缺补漏即可

076能够获得专属号段的殊荣,说明虽然同样名为两栖攻击舰,076在人民海军的定位与075这种“传统两栖攻击舰”显然有很大区别。

官方对其航空能力的描述“可搭载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又刻意将该舰重点搭载的几款新型无人机藏入“固定翼飞机”之中。这种宣传方式,个人认为是一种避免外界把该舰渲染为“世界最大无人机航母”的做法,不然让076与土耳其、伊朗等国的“无人机航母”并列,的确有失体面。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真要跟他们比,出一个“中船探索”即可

既然提到“中船探索”,这艘船是只用半年就完成从开工到北上交付的“震撼老外的奇观”,将先期投入与各型直升机与无人机联调试验,的确会在076开始舰机匹配测试前,就开始摸索甲板上同时运用多种机型的经验。

回头看,步入航母时代不过十二年的中国,刚刚在大甲板上初步理清了歼15与直升机的移形换位,即将引入歼35与空警600,马上又要踏入无人机时代。毫不夸张地说,海军与船舶工业、航空工业,此时都更像是学生而非先生。

在新闻报道中,由于电磁弹射器上仍盖着如同福建舰下水时的施工棚,076双舰岛上密集布设的各种天线设备就成了更为吸引眼球的元素;而这也是“中船探索”即使在测试环节,仍无法替代076的一大核心差距所在。科研测试可以为了四平八稳,拉大不同无人机起降的时间差与空间差;但在需要服务于备战打仗任务的076上,必须有高度集成、互不干扰的设备,确保各机型实现高密度且安全起降作业,让076的最大攻击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这些设备将在下水后的舾装与联调联试过程中经受充分考验,确保投入实际舰机匹配时的运行效率

所以,在查阅海军年轻的两栖攻击舰部队与708所同样年轻的设计团队相关报道时,字里行间总能找到本章题记里出现的“顾虑”、“认可”这两个“小人儿”。

全新的动力系统,从未有先例的直通甲板结合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布局,有人机、无人机和直升机混合装载……可以想见,每一项设计的提出与最终确定,都经历了这两个“小人儿”的一番搏斗。与之相比,坞舱内计划搭载的新型登陆作战平台似乎都成了微不足道的问题,尽管它们其实是076的核心任务——跨海登陆作战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既是试验舰、又是作战舰”。这句话似乎在新中国国防工业发展史上出现过很多次,但当076也被冠以这样的历史地位时,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前所未有。

在位于上海长兴岛的沪东新厂区,076的庞大身躯从周围还是一片荒地的新建船坞中,仅用一年时间飞速拔地而起,已经创造工程奇迹。然而,远比075复杂的076,还要经历更多考验,才能成为海军新型两栖力量的核心。那么,历史交给沪东新厂区和新船坞的任务,也必然会在“四川舰”下水后,以时不我待的速度继续前行。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就像虽然没人关心坞里那艘054A叫什么,但它仍然会在出坞后悄悄完成舾装工作,悄悄地充实到东南备战一线的护卫舰支队那样。

“扬长避短的空中CIC”:新一代大型空中预警指挥系统

“下一代预警机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就是全面领先,由中国人来引领预警机的新潮流。”——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

“下一代预警机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就是全面领先,由中国人来引领预警机的新潮流。”——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

相比直到近几个月才有热度的新一代空中作战系统、从招标公告问世至今也就四年多的076,基于运20B平台、取代空警2000的新一代大型空中预警指挥系统(下文简称“新大预”),在军迷们心中则是一款必然会出现的“力量倍增器”。

如果从系统地面合练平台首次曝光算起,“新大预”开始引发讨论甚至比运20B真机亮相还要早。之所以耗费七年时光方见真章,背后必然少不了“苦练内功”。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感谢“小平台、大预警”的空警500机队挑起我军预警机机队的大梁,让“新大预”有足够的时间精雕细琢,完善方案。

几乎从运20首飞开始,在该平台特种机的发展讨论中,“运20不如客机适合改为预警机”的争论就不绝于耳。那些老生常谈的观点固然有其道理,但很多人也忘记了一点,随着当代预警机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日俱增,信息处理与分发能力正成为影响预警机作战效能的瓶颈,运20远比任何客机都充裕的内部空间,其实是一项巨大的优势。

传统预警机“网吧式”的显控台战位与机柜布局,并非空中预警与指挥系统的最优解,只是长期在客机平台(包括与之宽度类似的运9平台)机体内“螺蛳壳里做道场”形成的“祖宗之法”。举一个军迷们更熟悉的例子,在空间充裕的大型水面舰艇上,作战情报中心(CIC)的内部布置方式就自由很多,能更好照顾到指挥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需求。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满足战舰CIC机柜、显示器等布置要求的舱室高度,在客机平台上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但在运20上则并非“高不可攀”

从空警500在部队使用的报道画面不难看出,这款我军主力预警机为了尽可能减重,从内饰到设备其实都颇为紧凑,人机功效并非最佳,放在“网吧”里也属于设备虽新,奈何房子不够大、装潢不够好的类型。而“新大预”的广阔空间,让设计人员再也无需如此斤斤计较,完全可以朝着预警机部队通过实际使用经验,给出的空中战勤组理想布局方案靠拢。

另外,在研制第一代大型预警机空警2000时,因为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的一些设想,随着我军预警机部队初创时期的干部进入决策层,在他们的推动下,“新大预”也有条件将它们一一实现。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新大预”经历了多轮地面联调试验,在此过程中,随着国内任务电子设备领域的进步,设备型号与布局又有进一步调整,这使得“新大预”最终升空的时间来到2024年的最后一个周五。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值得在官修简史中,专门列出一段的空警500减重历程

除了能够实现“空中CIC”级别的舱内布局之外,在更受关注的预警机核心探测能力方面,“新大预”不出意料地采用了主探测阵列+多波段共形阵列的布置。

从空警2000/500的三面背靠背布局阵列,改为进一步增加阵列面积、提升功率的双面阵列,这种变化背后也是多年经验(包括“丝路眼”和空警600验证的旋转有源相控阵天线)累计下来的成果。在预警机领域,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强构型,只有根据雷达技术发展,适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趋势的更强构型。

通过最新一代雷达技术的引入,“新大预”的主要探测指标不仅包括在数百千米外“看穿”B-21、RQ-180为代表的强敌新一代隐身飞行器,甚至可以对JASSM/LRASM这类低特征巡航导弹,乃至前文提及的AIM-174B这类大型高速空空/舰空导弹形成跟踪,获取更强的全维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而其空前的探测距离,又使得即使它处于绝对远离交战前线的安全地带,仍然可以发挥“空中旗舰”的作用。如果再开一点脑洞,凭借完善的多波段探测能力,“新大预”还是国产机载主动防御系统最好的装机平台之一。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双面旋转主探测阵列、以及机体上必然存在的多波段共形探测/侦察阵列,结合数据链的运用,使得“新大预”在信息获取能力上确实像一艘“飞行055”

由于平台本身技术较为成熟(配备涡扇20发动机的运20B近期已有多架交付部队),又经过多轮地面联调测试和部分设备他机领先试飞,“新大预”很可能是本周迎来重大节点的这三个军工项目中,最快形成战斗力的一个。

在运20机队规模稳步增长的今天,“新大预”的加入,也将进一步推动“胖妞”的后续发展——假如运20F-100这种加长机体型现在就成熟了,瞄准“大平台、巨预警”的“新大预”各方面性能还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美国军工组的版面已经被这一波“井喷”给整不会了

纵观近几天密集曝光的新装备,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已然不再是机械化时代的那些战争要素。作为这些新装备的主要对手,强敌那边已经有人意识到,它们代表着中国对于未来战争形态正朝着“电子与钢铁的对决”方向发展的重要判断。

更何况,很可能强敌里面的明白人也心知肚明,大洋彼岸近十年来厚积薄发的“井喷”产物,真的只有看得到的这些吗?

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来源|底线思维

你可能想看:

转载请注明来自重庆初品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中国新机井喷,"美国正获得全面后发优势"》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网站统计代码